《老友记》中的咖啡馆远比想象中土气

2022-02-13 08:54 作者: 来源: 本站 浏览: 我要评论《老友记》中的咖啡馆远比想象中土气已关闭评论 字号:

摘要: 昨晚20:00,爱奇艺、优酷、腾讯视频等平台正式上线了美剧《老友记》全十季高清版,引得不少剧迷关注。 这部上世纪90年代播出的经典美剧,曾被国内网友笑称为“学英语第一神剧”。剧中美好的友情和爱情,影响了无数人的青春,而那有着橘色沙发和柔和灯光的中央公园咖啡馆也...

昨晚20:00,爱奇艺、优酷、腾讯视频等平台正式上线了美剧《老友记》全十季高清版,引得不少剧迷关注。

这部上世纪90年代播出的经典美剧,曾被国内网友笑称为“学英语第一神剧”。剧中美好的友情和爱情,影响了无数人的青春,而那有着橘色沙发和柔和灯光的中央公园咖啡馆也成为中外电视剧史上,观众心中最向往的地方之一。

影评人周黎明,便曾受邀去华纳参观过这个《老友记》里的著名场景。他将见闻感收于《影君子:周黎明的电影文化笔记》一书。今天借机选录,以念那段六人伴我行的时光。

美剧《老友记》里有一个著名场景,即六人帮时常光顾的咖啡馆,在剧中它的英文名叫做Central Perk,中文没法译,因为蕴含着多重含义:一是方位所在地,跟中央公园(Central Park)只差一个字母;二是percolate(咖啡过滤)的英文简称;三则作为动词有“活跃”的意思;四是用作名字时还可以指特殊福利待遇。解释半天不如举个例子吧,紫禁城旁边若开一家洗浴中心,取名“紫禁宫”应有不错的意头。

我曾应邀去华纳参观,《老友记》第一季是在华纳片场的1号摄影棚拍的,后来转到稍大一点的24号棚。如今,24号棚门口依然留着“《老友记》拍摄地”的字样,但唯一保留的Central Perk布景却不在此处,而是移到不远的一个参观点——华纳的服装道具仓库。单间,并不大,比在中国开设的星巴克要小得多,但普通情景喜剧的场景大小相仿。

参观那个正宗的Central Perk,不免联想到国内的仿制品。我因录制湖南卫视的聊天节目,去过北京的那家,在一个写字楼里面,还不是临街或底层。表面上如法炮制自美剧里那个咖啡馆,实际上两者有极大不同,北京那家比较洋气,原版却很传统,没有一丝新潮的装饰,若转换到中国的语境,用“土气”来形容都不为过。

你想,连一个大城市的失业青年都泡得起的地方,大概比咱们这儿桂林米粉店的人均消费高不了多少吧。我这么说一定扫小资文艺青年的兴,因为大家都把那场景当作指南来崇拜。其实,在山寨的过程中加以美化也是常用的程序,毕竟隔着半个地球,我们认为酷的他们未必看得上,而他们习以为常的我们会觉得酷毙了。

讽刺的是,即便大家熟悉的Central Perk,当初还是主创争取来的,起初播出方觉得咖啡馆太小资,建议改成简易餐厅(diner)。美剧里都有这样一个固定的餐饮店,尤其是以单身贵族为描写对象的剧集,它的戏剧功能不是营造时尚典范,而是提供一个所有角色都可以出现但又不至于不自在的场地。

对于曼哈顿中央公园附近的居民而言,一家街边咖啡馆再自然不过了。如果这是一家像兰会所那样的高档场所,那么剧中人只能偶尔光顾,不可能像自家客厅似的成为常驻部队。

从这层意义来讲,那家咖啡馆的实质就是客厅的延伸。《老友记》的公寓被认为太夸张,主创曾解释说,不是他们不知道曼哈顿的单身公寓有多狭小,而是为了拍摄机位和演员表演才将住宅面积放大了。戏中有男女恋人交换钥匙的情节,那是两人关系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体现。

在另一出美剧《宋飞正传》中,拍拖一方邀另一方进屋喝咖啡,也是一种向炮友阶段升级的暗示。假设俩网友相约,一定会先约在类似Central Perk那样的公共场所,不能直接进屋上床,一来需要目测审查,二来要防止对方是变态杀手,三来单身公寓绝不会像剧集中那么整洁,而曼哈顿单身公寓多属于studio格局,连独立卧室都没有,客厅和卧室合二为一,故带人回家就完全等于带人进卧室了。

在广大的美国中西部,甚至大都市的郊区,多数老美住的是叫做single-family detached home的别墅,客厅大到可以装下几十人。因此,很多社交活动是在家里进行的,有时未必是客厅,厨房和餐厅也行,更亲切轻松。很多社区都有会所,可免费使用,但利用率似乎不高,多数人心仪的方式是home party,台湾音译作“轰趴”,这一译法据说现在流行于明星圈。

影视剧里有“轰趴”,但频率远没有我在美国体会得那么多。轰趴”的客人未必是直接认识的,经常会有朋友的朋友。有一次我早于邀请者而至,主人却不认识邀请人,以为我是闯进去骗吃骗喝的,这类人叫作party crasher。电影《婚礼傲客》(Wedding Crashers,2005)便是讲这样一个故事,在中国婚礼上也有可能发生,因为男女双方的客人可能互不认识,故曾有新闻报道说有人利用这种机会去偷礼金。

将《老友记》这类咖啡馆当作主要场景的美剧,最成功的要数1982年至1993年的《小酒馆》(Cheers,直译是“干杯”),以波士顿一家真实的酒吧 Bull&Finch当作店面和店堂的原型,云集了一帮以酒吧为家的老主顾,套路像极了中国话剧《茶馆》。场景集中,各色人等,折射出社会全貌及时代变迁。

说实话,把大多数戏搁在同一场景,从逻辑上讲是比较牵强的,但话剧和情景喜剧化不利为有利,玩出了乾坤。电影通常忌讳场景单调,为了丰富视觉效果,往往把本可集中的戏扩大到镜头能变出花样的地方。若以单一场景为挑战,那也会是电话亭、只有后窗的房间、电梯等,而不会是人来人往的餐饮店。

在我的记忆里,美国电影里出现最多的不是高级餐厅,也不是情调浓郁的咖啡馆,而是最无趣的diner,是介于正规餐馆和快餐店的那种,点一份汉堡,要瓶可乐,而且多半是面对面的靠窗座位,窗外有个不大的停车场。卢卡斯的《美国风情画》(American Graffiti ,1973)把这用绝了,现代电影人难以逃脱他的阴影。相比之下,中国电影里的餐厅和茶馆之高级,完全可以当作家庭装修的范本,一定让老美惊讶得哑口无言,以为我们跑步进入了。

一般来说,美国电影里的小混混常出入台球室,昏暗的灯光,帮派和美女均可亮相,不用花太多钱便可拍出唬人的气势。而据我观察,美国的小混混实际上最爱去的场所是购物中心(shopping mall),但那儿拍起来费事,而且情调太过中产,不利于表现叛逆。

就吃而言,无疑是麦当劳、肯德基这样的快餐店最典型,奇怪的是在电影里出现也不多,想必是店家不愿自己的地盘被描绘成黑帮混战的多事之地。美国的有钱人则多去乡村俱乐部,装潢并不豪华,但明眼人一下能看出那是有身份地位的地方,属于低调的奢华。只有《美国往事》(Once Upon a Time in America,1984)中的黑帮老大,才会包下整个餐厅,雇来整班乐手,把吃饭当作向美女炫耀的机会。记得1986年我刚到美国那阵,被那儿餐馆的食物之丰富、环境之清洁所震撼;然而不出20年,中国后来居上,反让美国餐馆相形见绌,这大概也是咱们初级阶段的特色吧。

听一友人说,北京某些星巴克的座上宾多为讨论电影项目的客人,在那儿能感受中国电影的风起云涌。若星巴克愿意植入广告,编个电影故事应该不成问题。

当代中国要编一个像《茶馆》那样的故事已不容易,餐饮业根据消费能力细分,再难找到一个能囊括社会各群体的场所,若硬要反映阶层差异,只能选高档一点的,好在工作人员尚能代表社会底层,而且一些中国人常常表面仇富实际羡慕,若真拍一个街边摊的兴衰,大概只能走欧洲影展路线了。

说起咖啡馆,电影中最著名的一定是花都巴黎的露天咖啡馆,几乎所有故事设在巴黎的影片都必不可少,那里建筑有点像广东的骑楼,桌子一直从廊道摆到街上,也没有城管来管,反正都是步行街。而且还是石头铺就的,桌子要摆平不易啊,一不小心把滚烫的咖啡打翻了,倒在美女胸口或帅哥裤裆处,岂不是言情剧顿时变成言情喜剧?

在中国,若把咖啡桌摆到街上,得需要多大的勇气啊,那尘土、废气和噪声,能盖过最甜蜜的卿卿我我。想来,还是搬进写字楼比较稳。

优酷会员5.9元/月,8.9元/2个月,请点本站上边链接购买

2022年02月13日 08:54:02

 

随机账号机器密码:
89RJ647ajU77v EZ91ov
76AH80 GO11
48PR792yq PV34
65EN744zk UA99pg044Unh
94ZJ9 AG11ax745
57QK353sjW09xd UN77

Comments are closed.

会员登录关闭

记住我 忘记密码

注册会员关闭

小提示: 您的密码会通过填写的"电子邮箱"发送给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