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电视台到小红书:“甄学”如何走向主流

2022-06-01 14:58 作者: 来源: 本站 浏览: 我要评论从电视台到小红书:“甄学”如何走向主流已关闭评论 字号:

摘要: 导演郑晓龙大概也没有想到,《甄嬛传》这部由网络小说改编,在选角定妆阶段饱受非议的剧集,播出十余年不但依然保持着生命力,甚至还衍生出了专属自己的 甄学 。 今天的 甄学 已经百花齐放,有 800 倍镜微观品剧 的,有专攻 MBTI 分析的,有美妆和服饰考究的,有...

导演郑晓龙大概也没有想到,《甄嬛传》这部由网络小说改编,在选角定妆阶段饱受非议的剧集,播出十余年不但依然保持着生命力,甚至还衍生出了专属自己的 甄学 。

今天的 甄学 已经百花齐放,有 800 倍镜微观品剧 的,有专攻 MBTI 分析的,有美妆和服饰考究的,有从剧情里提炼职场经验和关系模式的……但凡没有扔掉智能手机、彻底退出当代生活的人,都必定在互联网生活中偶遇过 甄学 。

我们很容易这么归纳:因为剧作精良,兼之最近几年没有好的电视剧,所以《甄嬛传》才有着这么旺盛的生命力。但这只是故事的前半部分。称得上国民剧的并不少,从 90 年代的《我爱我家》,到后面的《亮剑》到《武林外传》,都有着不少的解读和二次创作。但不论是二创、造梗的速度,还是紧跟现世的能力, 甄学家 们可谓稳坐第一梯队。

对于 甄学家 而言,《甄嬛传》已经与他们的生活紧密相连,他们在用一部 11 年前的古装剧来表达着自我,分享 甄学 ,其实是在分享生活。当众多的生活经验借着小红书等互联网社区联系起来, 甄学 也就成了互联网上的显学。

原著作者流潋紫作为一位毫无工作经验的大三学生,因为喜欢香港 TVB 出品的《金枝欲孽》,便开始在网上连载刊文,积攒了不小的读者群。读者中有一位作家,其丈夫是电视剧导演,因而决定改编成电视剧。最终,成就了一部播放量数以亿计的经典作品。《甄嬛传》的诞生过程,本身也是那个阶段开放积极的社会气候之隐喻。

《甄嬛传》的主题是批判。 郑晓龙在多个采访中都提到过《甄嬛传》真正的内核。

通俗的文本,批判的主题,现实主义的手法,这构成了电视剧《甄嬛传》的多重复调。网文爽剧的要素和套路全部具备,而郑晓龙为《甄嬛传》带来的正剧气质,又有效地中和了它网文出身的先天不足。年轻人不仅从《甄嬛传》里看到别具一格的语言风格和精彩的故事情节,还从中看到了许多和现代生活经验相契合的内容。

有着这些贴切于现代生活的映射,尽管 2011 年开播时并不惊艳,但《甄嬛传》很快就通过轮播、重播实现了口碑和收视的逆袭。

最初观看《甄嬛传》的观众,也逐渐成长起来。他们离开学校,工作成了生活的中心,在大城市的出租屋里,放着《甄嬛传》作为背景音,经历了职场浮沉,经历了生活动荡,逐渐对《甄嬛传》的理解也发生了变化。

后来,随着 大女主 越来越主流,经典台词已经变成了 从前那个甄嬛早已经不在了,现在在你面前的是钮钴禄 · 甄嬛 ,这句话象征着甄嬛的蜕变和登上权力巅峰,被反复应用在各种人物绝地反击的场景里,甘露寺那一段反而被看成是甄嬛的人生低谷,小红书上不少人都会选择重刷时候跳过这一段。

主线剧情的推进不再是人们观看《甄嬛传》的唯一线索。观众开始对剧中的不同人物、不同情节感到共情,也对故事有更立体、更深入的了解。 倚梅园错付 和 滴血认亲 等经典桥段和语录,就是在这个阶段里被累积起来;很多重看才能发现的细节,也开始被观众反复品读。

最典型的例子是角色安陵容过去几年的风评翻转。最初,这是一个剧中身不由己、因为一些结构性的原因干了很多坏事的反面角色。虽然也有悲剧成分,但观众对她的共情并不特别深刻。

反复重看,让观众成了粉丝,而再创作和再解读,甄嬛不再是之前的甄嬛,粉丝也成了 甄学家 。

这样的趋势源于弹幕、自媒体和移动端社交平台的兴起和普及,观众看《甄嬛传》的内容和模式更自由了。不少基于《甄嬛传》的戏仿和在配音视频也开始出现,并收获大量关注。很多人对剧集和人物了解深入,但甚至可能没有完整看过一遍《甄嬛传》,而是在小红书上,通过各种各样的二创,构建了一个模糊的 甄嬛传 。

媒介的演变,帮助《甄嬛传》成功从一个文化作品,脱胎为一种公共文本。受众们放下了对 权威解读 的执念,取而代之的是根据自己的经历尽享情感代入,并排列再创作成一个新的文化产品。如同安迪 · 沃霍尔等一些后现代背景下艺术创作一样,消费和创作、复制和原创之间的界限也不再明晰。

理解《甄嬛传》的面向,由于各式各类的再创作而变得更多。今天打开小红书这样的平台搜索《甄嬛传》,会发现作品解析只是一小方面。大量不同维度的二创内容,让我们还能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美妆 / 心理 / 同人创作 / 职场经验 / 搞笑等等的不同面向,来帮助自己建立对《甄嬛传》的理解。

文化研究学者东浩纪曾在《动物化的后现代》一书中,认为随着社交网络媒体的发展,大家都能更主动选择自己喜好的文化产品来进行消费,青年文化由此得以在网络空间里多元发展。很多小众文化的创作消费和大众能统一感知到的宏大叙事甚至完全无关,文化消费变成个人叙事和宏大叙事并存的局面。

而不论是 古典互联网 时代的群组、贴吧,还是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小红书,人们都不是单纯 消费 内容,而是参与到创作当中。小红书上的《甄嬛传》热门内容,常常不是大 V、KOL 的观点或者创作,而往往都是普通用户自下而上主动参与的轻量内容,并因此成为 甄学 的源头之一。

如《文本盗猎者》中所说,粉丝对于文化的接受并不会在孤立中进行,他们 喜欢和彼此在一起的感觉 。他们分享彼此的《甄嬛传》,也把《甄嬛传》当成坐标系,来表达自己的生活。

甄学家 称号流行,体现的不只是小红书上《甄嬛传》影迷的数量众多。当越来越多人会因为 甄学 而站在一起,很大程度上,这也是在说有一群人愿意从情感连接的角度出发,认可并且包容角度各异的表达创作,靠集体认同推出和时代经验相契合的 甄学 细节。

在这样阵地里,人们更容易在 求同 的友好社区氛围里,讨论、跟进和生产文化产品,而不是陷入对系统流量分配的争夺和内卷之中。

从《甄嬛传》到 甄学 ,从电视台到小红书,十一年的内容和媒介演变表明,大众文化的生产和消费结构都已经被重塑。影视公司把作品交付开播,实际上只完成了文化生产的上半场;在下半场,受众会参与进来,以消费和再造来完成文化生产。

甄学 可能是一时的流行,但这种基于强烈社群感受去解构并二次构建文化作品的事情,还会在越趋后现代的文化消费过程中,一再发生。

优酷会员5.9元/月,8.9元/2个月,请点本站上边链接购买

2022年06月01日 14:58:02

 

随机账号机器密码:
37EX171ieL50 WW11ze7
04ED51 LM98vz
74FW175y BP39s
41XZ867myM9 AZ00hi074

Comments are closed.

会员登录关闭

记住我 忘记密码

注册会员关闭

小提示: 您的密码会通过填写的"电子邮箱"发送给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