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演艺产业作为一种娱乐观赏性较强的文化产业,自古时最古老的杂技艺术表演开始,便从未离开过人们的生活。它不仅仅是一部剧、一个演出、一场音乐节,更多的是文化与技术、时间与空间、表演者与观众等多方面之间的碰撞。后疫情时代,演出行业“危”中有“机”,呈现出在困境中寻找生...
演艺产业作为一种娱乐观赏性较强的文化产业,自古时最古老的杂技艺术表演开始,便从未离开过人们的生活。它不仅仅是一部剧、一个演出、一场音乐节,更多的是文化与技术、时间与空间、表演者与观众等多方面之间的碰撞。后疫情时代,演出行业“危”中有“机”,呈现出在困境中寻找生机,不断丰富体验、提高品质、完善创意的发展态势。
2020年前,演出行业整体呈上升态势。此后,以“在场”为核心的现场演出进入寒冬,演出行业是否就此一蹶不振呢?本作品收集了2019年至2022年的演出行业数据,可视化呈现疫情下演出行业发展的跌宕起伏四重天。
演出行业未受疫情影响,整体保持稳定,处于较好状态。演出票房达到200.41亿元,同比增长7.29%;据各类演出人均消费金额显示,在各年龄段中最受欢迎的演出类型为演唱会和音乐剧。
这一年演唱会依旧群星璀璨,汇聚了当下最具代表性的流行歌手和怀旧音乐偶像,当代的流行歌手带给了观众充满创新元素的表演,用自己的声音和舞蹈传递出与众不同的能量和情感,而与此同时,那些经典老歌再次被演唱,勾起了无数人的回忆和感怀。在演唱会上,我们看到了一批已经久远的名字,比如李宗盛、费玉清等,他们用自己独特的风格和留声机时代留下的那份韵味,唤起了人们对年轻时代的美好回忆。
回顾2019年的爆款曲目不难发现,在传统唱片工业日渐衰落的时代,除国民度极高的周杰伦外,优秀的音乐人及现象级作品极少出现。与此同时,小众音乐异军突起,在互联网环境下,音乐个性化、分众化成为趋势,“90后”“00后”已成为现场娱乐消费主力,音乐正在多元化出圈。
热门音乐搭上爆款影视作品、热门综艺、社交媒体等快车,迅速刷屏热传、广为传唱,比如神曲《野狼Disco》的走红,《乐队的夏天》《中国新说唱》等节目将说唱、摇滚甚至是电音、国风等音乐风格引入大众视野。音乐风格多元化开创新玩法,演唱会不再局限于专业歌手、主流音乐,“陈情令国风演唱会”“火箭少女101演唱会”“乐队的夏天”凭借自身庞大的粉丝群体及小众音乐元素,取得累累硕果,一度对主流音乐产生了冲击。
2019年的夏天,综艺节目《乐队的夏天》打破年龄圈层壁垒,汇聚新老乐队,以优秀的音乐作品、燃爆又肆意的现场氛围,将乐队重新带回人们的视野。老狼、面孔、痛仰等音乐老炮儿,用《我愿意》《凡人歌》《NEW BOY》等金曲唤起70后、80后对热血青春的回忆;欧阳娜娜、Click#15、九连真人等音乐人演绎新生代的音乐气质——朋克、电子、FUNK;大张伟、吴青峰、新裤子、刺猬等实力派歌手和乐队,用极具感染力的音乐搭建起跨越不同年龄乐迷相互联通和理解的平台。
参加《乐队的夏天》之前,乐队们的处境并不相同。九连真人主唱阿龙需要攒几个月钱,才能买下1千多元的效果器。中国传媒大学曾在2018年发表过中国音乐人生存现状的调查报告:95%的音乐人无法仅靠音乐收益来养活自己。《乐队的夏天》之后,新裤子微博粉丝增长10倍,刺猬乐队增长30倍,“乐夏”巡演开票首站(武汉站)1分钟售罄……
2018年湖南卫视音乐综艺《声入人心》播出后,虽平均收视率不足0.5%,却收获豆瓣9.2的高分。节目播出后,不仅音乐剧演员阿云嘎、郑云龙等人关注度直线上升,音乐剧也开始在国内迎来“井喷式”发展。
音乐剧是舶来品,从20世纪80年代被引入中国后,至今已有近四十年的历史。国内音乐剧的商业模式目前主要有三种:引入国外剧团驻演、原创音乐剧以及引入制作中文版音乐剧。国产原创音乐剧的数量虽然有显著上升,但在艺术水平上,仍然处于摸索阶段,难得见到真正引起行业惊喜的原创精品之作,票房收入主要靠引进国外音乐剧。
大麦网联合灯塔发布《2019现场娱乐盘点》,年度抢票热度TOP5音乐剧为《摇滚学校》《信》《谋杀歌谣》《摇滚年代》及《阴阳师》,剧目特征词“梦想”“音乐”“自由”等不仅折射2019年音乐剧主题,也从侧面反映观众的精神追求;而网易游戏旗下现象级IP《阴阳师》衍生音乐剧的爆火,也为原创音乐剧的创作提供思路,我们需要从传统文化获得灵感发掘中国IP,并在与广大观众的互动中焕发出新的文化符号和文化活动。
然而,不可否认的是,与美、英、日、韩相比,中国的音乐剧犹如蹒跚学步的宝宝,版权费高、制作成本高、票价高等因素掣肘原创音乐剧的发展,在音乐剧发展成熟的地区,如百老汇、伦敦西区等地,音乐剧演员的选拔与竞争体系非常健全。当前无论是观众还是市场,都远远谈不上成熟,国内音乐剧教育存在着不少盲区与误区,观众对音乐剧的认知过分局限。
城市购票用户主要分布于一、二线个,“新一线个,二线个,其他均属于下沉市场范畴。
大麦数据显示各年龄圈层均存在跨城观演,作为新一代消费主力,行走的95后跨城率达56%,超过88万人次。因此,在城市资源分配不均,用户下沉需求显著的情况下,想要让演出真正“生活化”“去中心化”,在三四线城市筹备建设更多演出空间是基础,不同消费需求的满足还需通过个性化、高频次、本土化的创作才能得以满足。
受疫情波及,全国各行各业受到重创,演出行业也不例外。我们从国家统计局收集了“艺术表演团体国内演出场次”“观众人次”“艺术表演场馆演出场次”三项数据,从中发现,2020年均呈现较大的下滑趋势,线下演出市场进入寒冬。
据中国演出行业协会不完全统计,仅2020年3月份全国就有近8000场现场演出被取消或延期。线场,造成直接票房损失约24亿元。此时线下演出市场遭遇危机、举步维艰,而如何突破困局,成为了整个演出行业亟待解决的难题。
疫情之下,各大剧场、演出场所纷纷关闭,观众活动受到限制,集体将注意力转向“云”模式。在这期间,少数剧院和乐团率先做出转变。3月13日至31日,600余场音乐会录像在柏林爱乐数字音乐厅平台上开始向全球用户免费开放。
这一举措使得线年因此被称之为“线上演唱会元年”,其中由网易云音乐推出的TFBOYS“日光旅行”七周年演唱会打破了吉尼斯世界纪录和线上付费演唱会的记录,口碑、票房双丰收。
据艾媒咨询数据显示,在2020年上半年中,中国在线音乐演出观看的用户规模已经突破8000万。从用户年龄的TGI指数来看,00后占比最大,成为主要受众群体,TGI已达到109.7。
2020年是数字化发展的转折点。随着线上演出的关注度不断提升,各大平台开始推出层出不穷的线上演出形式,“云”音乐节、沙发音乐等等,不断解锁“云”玩法。在此期间,音乐产业的数字化水平开始提升,出现了新的传播媒介,其中以网易云音乐为代表的数字音乐平台受到用户的大量喜爱。
“点亮现场行动”依托数字技术,通过直播付费的方式与观众进行互动,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营造了线上和线下结合的第三现场。在第一次直播中,“点亮现场行动”就实现了29万次的观看。但作为被迫激发出来的一种新的演出形式,要想长久维持,在商业模式上的设计是至关重要的,因此演出行业对于音乐付费市场的探索随之而来。
2020年4月到5月初,各大平台推出许多直播付费的演出模式。比如爱奇艺推出偶像男团UNINE一周年线上演唱会、大麦和优酷联合推出“平行麦现场”计划等活动。演出价格均在6-18元不等,相较于线元以上不等的门票,线上演出的收入虽稍显逊色,但在这些平台的尝试下,线上演出从免费观看成功转型为付费+打赏的新模式,推动了演出市场发展的新形态。
O2O演艺(O2O在网络用语中指Online To Offline的缩写,既可涉及到线上,又可涉及到线下,将线下的商务机会与互联网结合)是2015年之前的热门话题,在此之后热潮褪去。随着5G技术的深入发展,O2O演艺在疫情蔓延的局势下开始复苏,加速了“5G+”技术应用的落地,为线上演艺打开了新的大门。
其中国家京剧院联合中国移动咪咕公司,利用5G+4K技术,出品了首部4K版京剧《龙凤呈祥》。据咪咕音乐数据,累计观看用户数达到59.7万,售票收入30余万元。同时还开通了差异化付费通道,用技术为消费者提供福利,不仅为文化消费提供爱心公益直播,还为高消费文化群体提供额外增值服务。
5G+4K/8K、VR、AR等新数字技术的融合,为观众打造了“比现场,更现场”的超临感体验。在一场场技术加持的演出中,观众可以对喜欢的音乐人进行点赞打赏、弹幕互动,可以观看多角度超高清专宠视角的idol视频,来一场VR沉浸式音乐会。
都说“乱世出英雄”,纯粹的爱往往也是在困境中更显力量。一场好的演出不仅能满足人们的娱乐诉求,同时也能发挥社会意义,能以音乐之名,传递善意与温暖,也是音乐应该有的精神。
比如由世界卫生组织与国际组织“全球公民”联手举办的“One World: Together at Home(同一个世界:团结在家)”线上全球演唱会。微博、网易云音乐、大麦、虾米音乐、腾讯音乐娱乐集团等五大平台发起的堪称音乐史上最大规模的公益义演:“相信未来”义演。同时还推出了“用音乐传递爱”的公益抗疫行动,“最美逆行者”“加油,武汉”等主题活动。
在这一场场爱心活动中,平台放下竞争,摈弃掉一切商业元素,只为“用音乐的力量安抚所有的心灵”。通过不断创新音乐呈现方式,用每一场用心的演出鼓励受疫情影响的全人类,在复工复产中要重拾信心、相信未来、重新出发,体现了音乐行业的凝聚力,也展现了平台的社会责任与担当。
在新冠肺炎疫情总体得到有效控制后,中国演出市场经过从30%到50%、75%的逐步开放,在2021年3月迎来复苏。此后尽管疫情零星散发,但全国各地制定科学灵活的防疫政策,演出收益较2020年有较大提升,全国主要演出类型演出场次共计 18.97 万场。
2021年是中国成立100周年,红色主题的创作成为演出市场的主旋律。话剧、音乐剧、舞剧、曲艺、京剧等红色主题的演出剧目层出不穷。其中在延安红街连续演出上百场的首部大型红色沉浸演艺《再回延安》,自首演以来几乎场场爆满,吸引了大批观众前去观看。甚至有网友评价:“《再回延安》不仅是顶级的红色经典,即便在整个舞台剧范畴也堪称绝佳。”
同时由万达集团打造的大型红色主题文化旅游项目延安红街在首月累计接待游客超过200万人次,成为延安新的文化旅游地标。红色主题演出带动了部分省份旅游业的发展。据数据显示,“红色旅游”搜索热度较上年同期增长176%,北京以涨幅316%占据榜首,湖南、吉林等省份以热度涨幅202%和196%位列第二和第三。
据灯塔研究院发布报告,话剧类观众十大想看剧目中开心麻花占四部,其余则由赖声川、孟京辉、何冀平等话剧界翘楚执导。内容上,十大剧目以“爱情”“欲望”“冲突”“阶级”等词为核心内容,但其表现形式却风格各异,《如梦之梦》主人公“五号病人”原本灰暗惨淡的人生因为“特别的她”逐渐有了温暖明亮的色彩,揭示再多不幸也还会有意外馈赠的爱与温柔;《红与黑》则演绎了主人公因爱情而崛起、也因爱情而陨没的惨淡一生,同时也塑造了一个志向远大、充满激情、高傲又虚荣、高尚又卑俗的底层奋斗者形象……
经过两三年的洗礼,再加上因疫情大环境下外剧引进受限,中国原创音乐剧迎来了宝贵的黄金窗口期,驻场、环境式、原创孵化、IP改编跨界等关键词频频出现,范思哲等高奢品牌相继借势音乐剧《罗密欧与朱丽叶》中文版、环境式驻演音乐剧《危险游戏》等剧目,与音乐剧行业展开跨界合作。
2021年沉浸式互动剧逐步走进大众视野,从数量到类型都有不同程度创新,城市浸没剧、近景魔术互动秀等依托城市、小剧场开创新的表演形式。早在2019年,中国先锋戏剧导演孟京辉打造的全球最大规模浸入式戏剧《成都偷心》在各大平台上声势浩大地开售。“浸入式”戏剧近几年迅速成为全世界关注的文化热点,这种形式相比起传统戏剧演出形式,最吸引人的地方就在于:因为一切未知,所以没有答案。
在后疫情时代,与文旅产业深度融合的沉浸式演艺,迎来爆发式增长。“夜经济”在许多城市火热起来,各地纷纷出台相关政策支持“夜经济”发展,也开辟了景城一体的夜间消费新模式。夜间文旅下的沉浸式演出重视空间气氛的营造,通过灵活的舞台调度,让观众得以沉浸式感受一座城市的人文风情。夜间文旅的沉浸式演出,以城市灯光秀为背景,创造本土化IP,它通过将观众置身于一个具有强烈感官体验的场景中,让观众全身心地融入,从而达到情感共鸣和深度体验的效果。这种演出形式不仅能够为人们带来视觉、听觉、触觉等多元化的文化体验,也能够通过与城市环境的结合,为城市形象的建构做出积极贡献。
在未来,沉浸式演出还将继续与不同业态深度“碰撞”,同展览、景区、酒吧等类型的业态积极结合,而其舞台场地则将进一步同公共空间相融合,从而降低演出场地成本,带动周边产业经济发展。据统计,百老汇每1美元的戏票能带动4.2美元的联动消费,通过演艺业可拉动周围的酒店业、餐饮业、出租车服务、停车场以及零售行业等。
2022年疫情防控进入新阶段,各行各业开始复苏。演出市场却出现反弹,下降趋势接近2020年疫情节点。据数据显示,与去年相比,2022年各类型演出票房收入均呈现下滑,态势与去年疫情回暖时期相比下降趋势明显。
截止“二十条”发布之前,演出行业仍受影响,据中国演出行业协会数据,2022年2月中旬至3月中旬演出取消或延期的场次超过4000场,到3月底增加至9000场,同时专业剧场线下演出的场次占比也仅有15%,演出行业开始打破固有模式,做出了许多新的尝试,在各类演出类型中,小剧场原创剧等新型演艺空间、旅艺演出的场次数量有明显提升。演出行业开始积极发展以沉浸式体验、场景式消费、“小而精致”特点为主的演出,小剧场、新空间等演出成为该年发展新热点。
旅游演艺也在不断寻找创新点,除了作为吸引观众、满足游客文化消费之外,还将演艺与旅游深度融合,目前已从“景区+演艺”模式逐步拓展到联合孵化文化IP,联名开发文创衍生品等多元化的新模式。
与此同时,众多音乐人开始打造定制舞台,孙燕姿、刘德华、罗大佑等老牌音乐人在线上齐齐出圈,用户观看场次均在4千万次以上,其中刘德华的演唱会达到了3.5亿次,掀起了一波“怀旧潮”。凭借着“情怀”这一“锦囊”,线上演出带来了不小的流量,也使线上直播成为文化演出发挥的新空间,线时代。
在2022年,除了陷入过“怀旧潮”的情怀里,“青绿腰”的热潮也是众多网友的年度最难忘回忆。舞剧《只此青绿》自2021年首演以来,便采取线上与线下结合、演出与演播并举的模式,仅在播出的12小时内,便达到46.5万+的观看量。
2022央视春晚通过采用XR、全息扫描等前沿科技手段使《只此青绿》再一次全新亮相,以时空错乱的叙事方法将《千里江山图》的创作历程通过舞蹈之美展现出来,将观众带进中国传统美学的殿堂,尽显科技与艺术之融合,为观众呈现了一场视觉盛宴。节目一经播出,《只此青绿》凭借着唯美传神的舞姿和具有年轻创意的传统文化特色成为演出票房榜首,更成为一票难求的年度爆款,相关话题频繁登上新浪微博、抖音等平台的热搜。其中剧中的高难度动作“青绿腰”也成功出圈,引来大批网友纷纷模仿。
《只此青绿》的出圈让更多的年轻人了解到了传统文化之美,许多网友看完后纷纷在微博上留言:“时空的转盘道不尽文明的交流,一言一语都是中华文化的传承;历史的卷轴描不完祖国的山河,一笔一画都是壮丽的风景。”自此,《只此青绿》成为疫情期间用文艺作品传播传统文化、将“文化+科技”高度融合的成功案例,真正做到了文化成就艺术,艺术传承文化。
同时《只此青绿》借助巨大的影响力走出了国门,通过人民网在海外平台的多元化媒体宣传,不断扩大中国传统文化的对外传播,目前已初步在海外演出市场上营造出“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效果。
从2021年河南春晚火出圈的《唐宫夜宴》到2022央视春晚火爆的《只此青绿》,再到后来同样破圈的《洛神水赋》,都说明了传统文化开始“活”了起来。而“传统文化+科技+时尚化”的模式也成为了目前文化演出市场发展的亮点。
在2021年河南春晚的《唐宫夜宴》爆火后,一档以中国传统节日与演出结合的“中国节日”系列节目随之而来,并受到广泛关注。据数据显示,在2021-2022期间,节目推出的所有作品的阅读量均在20亿以上,其中《2022河南春晚》的全网阅读量更是高达100亿。
与此同时,“中国节日”系列节目受到了许多年轻人的喜爱,Z时代成为主流受众群体。在B站粉丝群体中,“中国节日”系列节目的用户年龄占比最高的为16-25岁,有38.8%,而在微博平台中,18-24岁的用户排名第二,占35.8%。“传统文化+”模式已逐渐走入现代年轻人的生活,而中华文化的传承也将青春常在。
如今随着技术的发展、Z时代的变化,如何在中国的传统文化土壤里找出好的种子让它们发芽,是未来如何占领演出市场的大方向。科技需要创新、旅游需要特色,文化也需要积淀,无论哪种,都需要在其间找到平衡,从而相互促进。未来,文化就是顶流,中国的文化自信才是最大趋势
我们回顾了演出行业的四年历程:升温—寒冬—复苏—徘徊。对于演出行业而言,疫情是“催命剂”,同时也是“催化剂”,它让成千上万的从业者难以生存,也将演出行业缓慢的数字化之路彻底推在幕前。
国家统计局、河南广播电视台“中国节日”节目组、道略音乐产业、艾瑞咨询、智妍咨询、灯塔研究院、灯塔专业版、脉脉、剧评词频分析
[3]艾修煜.“小而美”成演出市场新热点,广东演出场次居全国榜首[N].羊城晚报,2023-04-11(文娱A10)
[4]每经网.2022新演出•消费趋势报告Z世代演出消费进入2.0时代:国风正在成为年轻人的生活方式[EB/OL].(2022-03-15),
[5]大麦北京.「乐队的夏天HOT巡演」北京站,用夏天的“火”燃爆新年的春[Z/OL].(2020-01-08),
[6]屈欣悦.《演出资讯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观众为导向,能否打开中国音乐剧市场?》[Z/OL].(2019-05-24),
[7]文旅小军哥.《夜文旅,如何让“天上的街市”照亮现实?》[Z/OL].(2019-07-22),
[8]青山.《“小而美”的演唱会受热捧,是资本的操纵还是观众的选择?》[Z/OL].(2019-02-19),
[9] 蜡笔小心.《音乐剧专业考生涨幅46%,《声入人心》如何助推音乐剧市场?》[Z/OL].(2019-02-25),
优酷会员5.9元/月,8.9元/2个月,请点本站上边链接购买
2023年05月05日 07:27:40
随机账号机器密码:
86UH617 HM40zm877Rfft
68WA91 LO24ug896
98ZR688 YX40xu283Wt
13XH618ihH61jf OF10z
69OO510n ZN67pq06
04YF510j LK29hv865L
会员登录关闭
注册会员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