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们格外需要文化类节目?

2022-05-16 05:20 作者: 来源: 本站 浏览: 我要评论为什么我们格外需要文化类节目?已关闭评论 字号:

摘要: 优质的文化节目,带给人的不止是时间的消遣,而是智慧的积淀、温暖的陪伴,以及触动心灵的感动。持续深耕文化内容的价值,在于连接生命、观照现实,树立高品牌效应,形成差异化壁垒。 1957年,杰克·凯鲁亚克在《在路上》一书中写道,「我们非去不可,在到达之前,永不停止。...

优质的文化节目,带给人的不止是时间的消遣,而是智慧的积淀、温暖的陪伴,以及触动心灵的感动。持续深耕文化内容的价值,在于连接生命、观照现实,树立高品牌效应,形成差异化壁垒。

1957年,杰克·凯鲁亚克在《在路上》一书中写道,「我们非去不可,在到达之前,永不停止。」也许受此启发,2013年,在优酷上线的《侣行》将其英文名定为「ON THE ROAD」。

作为首个开设文化频道的综合网络视听平台,从《侣行》开始,再到《圆桌派》《锵锵行天下》《观复嘟嘟》乃至《文学的日常》,优酷文化也步入十年。如今,优酷已经成为全网领先的文化人物内容阵地,用足够的耐心挖掘与开发文化内容的价值,并借此树立高品牌效应,塑造差异化的竞争壁垒。

借助内容的多样表达,融合当下年轻人所思所想,与现实观照对话,是优酷在文化类赛道布局的思路,多档节目都透露着平台不断试新的表达。

相比其它类型,文化类节目更容易造就高粘性的粉丝群体。这种链接往往从一档节目、一个人开始,然后延伸出更多触角,带来单颗粒度的高消费能力。

对用户来说,通过优酷的一系列文化节目,所收获的既有学识深厚的嘉宾和宽广的人文、历史所带来的智慧,也有人与人之间彼此理解和陪伴的温暖,还有生命深处连接与共振所带来的感动。

就像《侣行》的主角张昕宇和梁红所说,这些节目已经不单纯只是节目,而「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看待世界的角度。」

2012年,来自北京的张昕宇和梁红背上行李,踏上极限冒险之路,成就了中国首档真人探险记录节目。

在这之前,张昕宇和梁红拿着两万块退伍费,从1999年开始创业,成为千万富翁。但更多的钱没有让他们变得快乐。参与汶川地震救援后,要过什么样的生活成了悬在他们俩头上的一个问号。他们制定了一个十年计划,用5年时间筹备,用5年环游世界。

2013年1月, 当优酷团队看到张昕宇拍摄的视频素材时, 被这对情侣深深震撼了。在这个节目里, 张昕宇和梁红的旅程并不是简单的冒险, 而是融合了中国人的梦想、爱情、友情、勇气和行动力。

这也是《侣行》粉丝胡峰的感受。2013年,刚毕业不久、在国企从事新媒体工作的他,用「吃惊」来形容第一次看到《侣行》时的状态。

在此之前,作为旅游管理专业的毕业生,胡峰会看各类旅行类书籍和纪录片,「但我没有见过中国人拍这样的户外探险真人秀。」

那是一个互联网视频刚刚兴起的阶段。优酷刚刚与土豆合并,在通过自制内容抢占市场,为用户提供多样化内容选择。「当时内容比较少,大家都看优酷比较多。」

《侣行》透过记录一对寻求挑战的情侣的旅行历程,颠覆了观众对网络原创视频节目质量不高、定位人群较为低端的印象,成为当年优酷平台的「爆款」。

胡峰记得,当时优酷是他和朋友们最常用的视频平台,还会用MP4看,常用的视频格式是FLV。《侣行》的出现让他「正儿八经」爱上了自己的行业。20岁之前,他觉得自己很「宅」,张昕宇和梁红的出现为他打开了一扇大门。

这对北极求婚、南极结婚的「神仙眷侣」,不仅令年轻的胡峰对爱情心生向往,还因为「许多国外的人没做成的事,中国人做成了」,萌生了见证历史的感觉。

2014年,受到《侣行》影响,胡峰第一次走出新疆,为自己规划了一条全国之旅。他和公司请了两个月长假,前往北京、上海、深圳、香港,「去看看大城市是什么样。」

在去北京50小时的火车上,胡峰通过粉丝群添加了张昕宇为好友。到北京后,张昕宇邀请他观看节目录制。当天下午,胡峰从大栅栏花60块打车与自己的偶像见面。

那是胡峰第一次见到张昕宇和梁红。第一次来到北京并见到一直追随的「偶像」,22岁的胡峰感觉有些不真实。「当时处于懵的状态,对我来说一切都是好奇的。」

此后,胡峰和张昕宇一直保持联系。2016年,《侣行》团队来到新疆,在胡峰的协助下办了新疆第一场线岁的胡峰抛开安稳的生活,走向《侣行》,做一名「北漂」。他从行政业务开始,一直做到商务负责人。「我们公司很多人都像我一样,因为《侣行》改变了命运。」

被《侣行》改变命运的还有更多人。胡峰前往高校宣讲时,经常能看到台下有学生掉眼泪。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很多学生告诉他,自己因为《侣行》而想做飞行员,拥有了航天的梦想。

最让他感慨的是2020年。那时疫情刚刚爆发,他独自待在北京,心情陷入低谷时打开了《侣行》第三季,发现有大量观众在优酷的节目弹幕中打卡「2020年因为疫情重刷《侣行》」。

胡峰感觉到,大家并不只把《侣行》当做一个看过即可的节目,而把它当成了可以反复回味的珍藏,「不像碳酸饮料只有即时的感官刺激,而是如同茶和酒能带来回味。」

避风港在《侣行》之外,2016年,优酷上线了《圆桌派》。对很多观众来说,《圆桌派》的出现,延续了他们对老牌谈话节目《锵锵三人行》的深厚情感。

1998年,互联网时代的前夜,在正统的话语体系包裹之下,《锵锵三人行》开创性地将「多少天下事,尽付笑谈中」的朋友式聊天,搬上荧屏。在窦文涛的主持中,许子东、梁文道、马未都、马家辉等学者名家被观众熟知。

2008年,《新周刊》在《锵锵三人行》10周年时评价,「让中国电视开始说『人话』」。也是在那一年前后,张燕跟随父亲去广东出差时,第一次看到了这档以调侃的口吻谈论时政话题的节目。

这档节目对当时刚刚成年、价值观还在形成中的她带来很大冲击,「和以往看到的节目风格完全不同。感觉发现了宝藏。」

她开始通过互联网补看之前的节目。「你会从另外一个层面发现,我们看世界的观点太狭隘了。」锵锵三人行的出现,让她第一次意识到了人和事物不可以二元对立地看待,认识到了复杂、无奈和矛盾的存在。

2017年,《锵锵三人行》突然停播,让张燕非常难过,她在朋友圈到处寻找资源。对她来说,这已经不仅仅是一档节目,这些嘉宾已经在精神上与她建立了深厚的连接。

恰逢此时,《圆桌派》在优酷上线。为了能更好地与年轻人发生联系,《圆桌派》在《锵锵三人行》的基础上进行了调整。例如,引入了蒋方舟等青年公众人物,视角更多元。主持人窦文涛明确表示,《圆桌派》「不聊八卦」。取材于年轻人日常生活,讨论高度又明显带有启发色彩,是优酷对这档节目的定位。

「我喜欢和熟悉的那帮人又回来了,」张燕形容看到《圆桌派》的感受。相比锵锵,《圆桌派》的话题更聚焦,窦文涛、梁文道、马家辉、马未都等熟悉面孔出现在同一个节目,产生意见的交汇,对她来说足够难得。

《圆桌派》让张燕成为优酷的会员。在此之后,以《圆桌派》为圆心,张燕又在优酷追看了《锵锵行天下》《一千零一夜》等节目。

很多时候,在她生活的各种缝隙里,通勤、做家务、睡觉前,她都会打开手机视频,感受屏幕那端传来的亲切。

甚至,《锵锵行天下》成了张燕人生至暗时刻的避风港。第二季播出时,父亲得了重病,她处处求医问药。从2月到5月,每周她往返奔波于医院和家中,就是靠《锵锵行天下》舒缓内心的痛苦。

《废墟星球》是给她莫大力量的一期。在浩瀚深邃的星空下,窦文涛、周轶君与邓博士坐在冷湖边谈论宇宙。邓博士不经意的一句「新冠是一次病毒对人类的无差别攻击」,让张燕意识到人类在自然面前的渺小。人类面对自然,永远应该保持谦卑和敬畏。在那之后,张燕变得豁达和释然,一路陪伴父亲,直到他去年九月离世。

伴随着这些名人大家持续更新的节目,张燕也被潜移默化地影响。前不久,因为工作原因见到周轶君,张燕特意表达了自己的感谢,还把豆瓣和知乎关于《锵锵行天下》的好评打印成册交给对方。

张燕身边许多朋友,都习惯反复回味《锵锵行天下》或者《圆桌派》。她认为,这些节目经得起时间的回味和琢磨,像一本书,常看常新。他们在保留精髓的同时,与当下发生关系。这种关系不是妥协,而是一种拥抱。

张燕很感谢优酷透过这些节目,给她留了一方心灵的避风港。「在这个浮躁喧闹的年代,能静下心来做这样的节目并不容易」。她用真实、贴切和温度,形容优酷给自己的感觉:能客观反映问题,贴切传达思考。

「很多时候,人们总是追求酣畅淋漓的酒,很劲爆的音乐、赞美和吹捧,但这些都是很浮华的,而真正的温度是恰到好处的,始终伴随着你。」

观照同样被《圆桌派》影响的,还有在北京做小学语文老师的陈静。三年前,她偶然刷到一条讨论婚姻起源的视频,此后从第一季到第五季,她成为了《圆桌派》的忠实观众。

作为公立小学班主任的陈静,认为「沟通」是必备技能。她常常从《圆桌派》汲取沟通技巧。陈静很喜欢窦文涛的表达方式,「他是雅俗共赏的,善于引导和激发,润物细无声地把整个场面hold住,不着痕迹。」

《圆桌派》成为她闲暇和通勤中的常备节目,不同领域的嘉宾的思维交锋,让她不仅了解到事物的更多面向,也对更多人有了「二维」之外的了解。

有些话题会在生活中产生观照,给予她现实的指导。李玫瑾在「渣男」一期中,从犯罪心理学的角度,聊起原生家庭对一个人的情感和职业生涯的影响,引发了有社会学背景的陈静的思考。

这种思考被她延续到了工作中,「班主任在教育孩子过程中,肯定要有心理学支撑」。此后,当看到学生身上一些特定行为时,她会在与家长沟通前进行案前备课,选择适当的沟通方式,引导对方反思自己的行为,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观复嘟嘟》系列是马未都的个人脱口秀节目,最早在卫视播出。2019年,作为《圆桌派》嘉宾的马未都,将其带到优酷,通过深度的趣味性,把人生经验、文化趣事联系起来,迅速聚积了一群有趣的灵魂。

作为一个历史文化爱好者,在陈静看来,「《观复嘟嘟》可以通过一个个文物和典故,串联历史和当下。这种生动、具体的连接更吸引人。」从《观复嘟嘟》开始,她开始翻看观复博物馆的文章。路过798时,也会忍不住去博物馆看看。

优酷的文化节目给她的感受是,在保持不晦涩的同时,带来信息增量。高速更新换代的话题,也能引导观众前瞻性思考。陈静回想起第五季尹烨聊「基因」,节目中关于新冠疫情未来的走向,「不仅仅科普了常识,对未来的看法也有涉及。」陈静说,对不再接受系统教育的人来说,想摄入知识,甚至提升思维,「这类节目是很好的途径。」

现在,优酷已经成为陈静使用频率最高的平台。时不时刷优酷,已经成为她的习惯。可以说,陈静全家都成了优酷的忠实用户,父亲追老剧,她和母亲一起看文化类节目。

滋养和陈静一样,被优酷文化类节目吸引的,还有从事文案工作的小吴。2020年,一档展现当代作家精神风貌和思考感悟的人文纪录片《文学的日常》上线优酷,马原、阿来、麦家等十位作家,从日常场景出发,与文学发生更多关联。

因为工作关系,小吴开始接触这部系列纪录片。她很喜欢《文学的日常》的落脚点——日常。「文学本来就不应该被放在特别遥远的位置」,小吴表示,《诗经》就是从日常生活中提炼的美。

小吴是80后,金庸和古龙的武侠开始,再到严肃的经典作品,「小说」曾经在她生命中占据重要位置。随着年岁渐长,她逐渐没时间看小说,直到《文学的日常》,又勾起了对小说的那份炙热。「带货能力很强,带动我和身边的朋友都开始阅读相关作品。」

阿来和他的《云中记》,给小吴非常大的触动。在那一集纪录片中,阿来回忆起自己经历汶川地震后,用听《安魂曲》来面对死亡。后来在读《云中记》时,小吴不止一次流泪,「尽管过去了那么多年,好的作家总能够通过细腻的笔触,让你回到那种情境中,让你感受到远方兄弟的心伤。」

这档以日常作为切口的纪录片,以影像的方式立体呈现了作家的精神世界,让她不仅对作家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从他们的思考中发现了这个世界的更多面向。

「他们不仅仅是文学家,在生活里面,他们发达的触感让他们可以是植物学家、动物学家、哲学家」。作家们对世界的好奇心和热忱,让她增加认知的同时,发现更多美好的生活体验。

当日子被重复的工作和育儿填充,竞争的压力和朝九晚五的生活,让小吴觉得自己「心都变得粗糙」。而作家们对生活的安排,给了她诸多启发。她提到作家于坚的观点,「诗不一定要去远方寻找,你用心过好眼下的生活,也可以从中挖掘到诗意。」

看节目本身也是获得诗意的一种途径。「吃饭能支持我们一整天的坐卧起居,我们的精神世界也需要营养,难道我们不会遇到困境吗?」

除了《文学的日常》,小吴还看《局部》这样聚焦于艺术的节目,优酷文化用名人大家作为IP带动节目的方式也令小吴非常认同。她会不时打开优酷,确认节目有没有更新。尽管三点一线的生活让她没有太多时间诗情画意,但透过这些节目,让她能看到另一片世界,汲取日常琐碎中的诗意。

优酷文化内容中心总监王晓楠之前表示,希望优酷人文能成为时代的刚需,让真实带来更大的价值,希望出品的节目都能利益他人。

这正是平台应该有的担当。优秀的内容,不仅让用户消磨时间,也为人们提供精神食粮。通过更贴近用户的方式,让文化和当下生活发生关系,成为人们的滋养。

优酷会员5.9元/月,8.9元/2个月,请点本站上边链接购买

2022年05月16日 05:19:46

 

随机账号机器密码:
20GZ948qjX75ek SP26bd210Tphg
57EF247ikT7 WF84qs56
15AH106knW36rw DH86xa5
38L HV81j
96DX46 BK74mc473Rdiy6

Comments are closed.

会员登录关闭

记住我 忘记密码

注册会员关闭

小提示: 您的密码会通过填写的"电子邮箱"发送给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