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21日,南京紫金山下,“运河千年 创融未来”2023紫金网络传播创新峰会暨大运河文化传播论坛举行。相关部门、媒体、出版文博等多领域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带来传播创新领域的前沿观察和深度思考。 “一张‘九宫格’照片,传播效果比任何广告都强。”南京博物院名誉院长龚良一...
21日,南京紫金山下,“运河千年 创融未来”2023紫金网络传播创新峰会暨大运河文化传播论坛举行。相关部门、媒体、出版文博等多领域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带来传播创新领域的前沿观察和深度思考。
“一张‘九宫格’照片,传播效果比任何广告都强。”南京博物院名誉院长龚良一上场就提出一个观点,在当代,数字化赋能博物馆需要技术更新,更需要思路理念创新。
龚良说,过去,博物馆的传播是一对一,观众走进博物馆只能看到陈列玻璃柜中的展品。今天通过互联网技术,博物馆实现了从一到无穷大的几何式传播。比如,在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有一个永远需要排队打卡的地方——“5G大运河”沉浸式体验馆,在那里人们可以实时观看今天大运河边人们的生活场景。
“文物+数字”,让博物馆有了无限可能。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开馆至今已迎来300多万观众,以运河为主题的新媒体产品经常登上各大网络平台“热搜”。用当下流行的话说,这座博物馆自带流量体质。
“成为网红不是偶然的。”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馆长郑晶告诉记者,勇于创新表达方式,积极回应公众需求,是博物馆自带流量的密钥。博物馆在筹备阶段就开展全流域调研,了解用户需求,在诸多展览架构中尽可能利用新媒体技术,从历史、艺术、人文、自然、生态等多维度解读大运河,并引入更多沉浸式、互动式的观展方式,让参观者感受运河之美、运河文化之美。
移动互联网时代,如何用好用足“千年运河”这个超级IP?新浪微博COO、新浪移动CEO王巍建议处理好文化和载体的关系,平台要加大传播力度,持续创新形式和技术,以年轻人更易接受的方式传播;处理好“好看”与“好用”的关系,将线上的精彩纷呈落实到线下,变成丰富的旅游资源,转化到文化产品上去、能亲身体验的文化环境中去。
2500岁的大运河在网络平台有一批“忠粉”。哔哩哔哩公共政策研究院院长卢雅君介绍,在“B站”,大运河话题相关视频播放量最高的视频是一位博主用京杭大运河淤泥制作墨西哥面包窑,这个视频播放量超过200万次。“用青年的独特视角去传播中国的传统文化,非常有生命力和感染力。”
“新生和传统从来不是对立的。”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康震通过视频与现场交流时说,年轻人是互联网的原住民,他们因互联网拉近了与传统文化距离,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力量,与此同时也为传统文化赋予新的生命。数字新青年们以一种前所未有的热情、在上一代人难以想象的深度和广度上拥抱着传统,他们用一种新的方式诠释中华优秀的、璀璨的传统文化,并因此形成一股新国潮。
当前,我国网民规模10.67亿人。人人都是媒体、人人可以发出声音,是一个“全员媒体”的时代。
快手科技副总裁徐静芸说,平台普惠的流量分配机制为普罗大众划出一角。粗略统计,快手上有60万人在写诗。他们中有菜农、地摊主、超市员工……
“社交平台的发展,让每个普通人都成了传播者和创作者。”中华环保联合会副主席杜少中说,这不仅推进了信息传播的自由和开放,也促进了公众的自我表达和参与。自媒体作为一种传播形式,对于信息的传递和舆论影响空前重要。
90后自媒体人唐思雨认为,自媒体有自己的优势。“得益于草根形象,我们在内容的创作上显得更加自由、灵活。”
当下,网络空间的圈层传播生成人们日常交往的新场景,青年群体的圈层化尤为明显。如何利用这一特征推动形成良好网络生态?省新闻传播学学会会长、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执行院长张红军说,把握网络空间的圈层传播,需要尊重青年群体圈层文化的发展规律,运用数字媒介来激活青年的积极力量。只有这样,主流声音才能更好地引领当代青年。
新闻短视频“青蜂侠”负责人王海认为要回答这三个问题:“青年”是谁、什么样、在哪里。“要坚持精准传播,根据各类青年的特点,有针对性地把信息传递给他们,同时注意提炼共性,抓住青年共同的关注点开展报道。”
越来越多的外籍创作者,在互联网上讲述他们在中国的所见所闻所感,这些作品成为世界了解中国的一扇窗。摩洛哥籍网络名人宝云参加电视剧《山海情》的阿语翻译和推广工作,该剧播放后深受当地民众喜爱。“我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向阿拉伯人讲好中国故事,让更多人认识中国、了解中国,感受中国式现代化发展。”
人工智能发展正在呈现数据海量化、多模态化、算力高效化、规模化等趋势,这将为媒体融合转型带来哪些变革?媒体人如何守正创新?
在澎湃新闻总裁、总编辑刘永钢看来,“万物互联”时代,机遇大于挑战。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的过程中,主流媒体必须始终紧盯技术潮流、紧贴媒体应用场景,为全面布局内容新基建赋能。
“媒体融合转型必须看准、紧跟技术发展的大趋势,让技术应用回归内容价值本身。”刘永钢认为,无论媒介形态、传播渠道和舆论格局如何变化,优质内容始终是媒体的“护城河”、传播的“硬通货”、受众的“刚需”,媒体必须善用技术赋能内容生产与传播,将来媒体更多拼的是品牌公信力、专业生产力。
有嘉宾认为,当前人工智能的新应用引发高度关注,发展深层次人工智能的一个关键环节就是数据驱动。新闻媒体应全方位推进数据治理能力的升级迭代,在智能生产、智能分发、智能交互等领域进行更多探索,生产多形态多样化、更优质更精准的新闻产品。
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让基层治理数字化有了更多尝试。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副主任、人民在线总编辑单学刚说,大数据等新技术正成为突发事件预警和应急处置的重要工具。实现社会治理现代化,必须跨越部门、行业之间的数字鸿沟,将智慧的触角延伸到社会治理最末端。同时坚守以人为本,积极稳妥使用算法,规避“算法至上”。
南京大学社会学院教授闵学勤认为,数字赋能社会治理必须是政府和百姓的“双向奔赴”,双方齐头并进,才能共建共治共享,提升社会治理效能。
哔哩哔哩大会员2.68元/月,6.88元/3个月,请点本站上边链接购买
2023年04月23日 08:13:52
随机账号机器密码:
90NI118txD ET48hk503Lngh
27OE379d OD57dw886Wzmj5
75TI070qt LU84yy405N
85OM605zjF CM12gx782Lvjn3
10LV605yyC57b BU24hi058Dfgf
01WO366avE7 MK50qh082Fz
92AY532yoO40 UG81xi1
70ZQ28 AN18wt305
95VJ490il LU53hc448Okk
68EU TA22qm401F
90JV SU61xv828
88FY496s TD30do2
会员登录关闭
注册会员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