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9月中旬,一场盛大的“潮涌大湾”晚会在广东省友谊剧院上演,为第三届粤港澳大湾区文化艺术节拉开序幕。晚会上,众多来自粤港澳大湾区与各省的优秀演艺院团领军人物和新生代翘楚悉数登场,粤剧、潮剧、广东汉剧、雷剧等湾区戏曲剧种与全国经典剧种同台上演,充分展现了大湾区缤纷...
9月中旬,一场盛大的“潮涌大湾”晚会在广东省友谊剧院上演,为第三届粤港澳大湾区文化艺术节拉开序幕。晚会上,众多来自粤港澳大湾区与各省的优秀演艺院团领军人物和新生代翘楚悉数登场,粤剧、潮剧、广东汉剧、雷剧等湾区戏曲剧种与全国经典剧种同台上演,充分展现了大湾区缤纷多元、包容新锐的文艺气象。此后一个月间,百余场文艺活动轮番登场,大湾区11座城市以艺术之名集结,带领市民们体验不一样的湾区人文魅力。这是南都记者在现场见证的,粤港澳三地合作共建人文湾区的其中一个生动缩影。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发布4年多来,国家战略逐步落地落实。在粤港澳大湾区这片富有生命力和创新力的热土上,粤港澳人民的交流渠道越来越畅通,施展才华的舞台也越来越宽广。三地以文化艺术为桥梁加强互联共通,助力文娱产业向纵深发展,为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文支撑。
广东文艺工作者如何借着这股春风,在粤港澳大湾区的文娱合作与发展中迎来新的机遇?粤港澳三地的跨域文艺合作,还面临着哪些困难与瓶颈?粤港澳三地影视人如何深入交流、谋划合作,才能凝聚起磅礴的湾区力量?南都记者专访多位业内专家、学者、从业者等,分享他们对粤港澳文娱合作的现状及发展方向的见解与期许。
近年来,粤港澳大湾区的文娱行业蓬勃发展,不断推动着跨地域的合作与交流。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晏青教授对南都记者表示,自己近年的关注与研究方向,一直与大湾区的文化交流合作、娱乐产业、新文化业态发展等问题密切相关。
谈到粤港澳三地的地域属性、地理位置关系、人情风貌、文化与历史渊源等,对三者建立起文化产业联结产生的影响,晏青直言:“粤港澳三地相邻的地理位置,有共同的文化记忆,交往密切,属于一衣带水的关系。大湾区拥有深厚的岭南文化底蕴,产业资源丰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其中新闻信息服务、创意设计服务、文化传播渠道、文化装备生产、文化消费终端等7个门类的增加值在全国占比超过10%。大湾区信息科技与数字文化技术发达,新兴文化业态快速发展,正成为领跑全国的文娱产业新引擎。这些共同点和优势,使三地文娱发展具有天然优势,即文化交流起来没有过多的折扣和意义损耗,很自然就形成联结感。”
这些年,大湾区注重娱乐事业的交融发展并且向内地城市辐射,很多香港明星重新活跃在大众的视野。《声生不息·港乐季》《披荆斩棘》《乘风破浪》《无限超越班》《大湾仔的夜》等内地爆款综艺中,“大湾区哥哥”“大湾区姐姐”成为爆火出圈的概念,引发了大众的讨论热潮,掀起一轮港乐“回忆杀”。
这些节目的成功,也给予我们启示:音乐和艺术可以筑起一道桥梁,彰显同根同源的血脉情深,润物无声地促进大湾区深度融合。通过三地跨域合作的节目,可以让经典港乐焕发新的时代风采,也为三地青年提供了解国家发展、感知社会脉搏、探寻文化源流的契机,激发其内心深处强烈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文化认同是最深层的认同,优秀的文艺作品、紧密的文娱合作在这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便利的地缘关系和文化亲和,也吸引着更多的港澳艺人歌手在大湾区发光发热。一个由粤港澳三地共同合作的文化品牌——“湾区升明月”大湾区电影音乐晚会,2021年中秋夜在深圳成功举办,以全明星、全金曲、全爆款、全共鸣之姿引发全民热潮,深度促进粤港澳大湾区民众文化生活交流,成为当年最具关注度的文化事件之一。
时隔两年,“湾区升明月”2023大湾区电影音乐晚会再度在香港唱响,这一次晚会格局更高、视野更广、阵容更强,成龙、刘德华、章子怡、温拿乐队、吴京、黄渤、徐小凤、汪明荃等百余位来自海峡两岸和港澳地区的电影人、音乐人、文体科技界代表汇聚香江之畔,献上一场光影与音乐、经典与潮流交织的视听盛宴,晚会受到全网观众的热烈欢迎与真诚点赞。晚会总策划、总导演王平久受访时表示,“湾区升明月”歌会正是透过纯粹的音乐表达,传递民众心声、时代故事和中国精神,要建设人文湾区,离不开三地文艺工作者的热情参与,如同大大缩短内地与港澳地区互通距离的港珠澳大桥,新时代语境下持续强化交流的湾区文艺,也在文化层面为粤港澳大湾区融合发展起着“双向奔赴”的桥梁作用。
肉眼可见,近几年大湾区文娱界的跨域合作,呈现出一种令人欣喜的态势,带有“大湾区”标签的影视作品、晚会、赛事、演唱会等百花齐放,在湾区城市之间不断上演,让艺术的精彩在大湾区永不落幕。
在影视合作方面,大湾区题材俨然成为近年荧屏的“香饽饽”。从2020年-2023年,连续两部由粤港澳三地联合出品,聚焦大湾区青年紧抓机遇、勇敢追梦的电视剧《湾区儿女》《青春之城》登陆央视一套黄金时间播出,收视率和到达率持续领跑,深深吸引了全国观众。两部作品都是粤港澳大湾区紧密合作的代表作品,前者描写了澳门疍家女孩的湾区创业史,后者反映湾区青年锐意创新、让“中国智造”走向世界舞台。不约而同的是,两部作品从主要出品人、幕后主创到演职人员,都有许多港澳人士参与其中,为了剧集的真实质感,剧组在珠海、中山、深圳、佛山、澳门、香港等地进行了实景拍摄,深度挖掘了独特的湾区历史人文元素。
总制片人王笛接受南都记者专访时表示:“我们团队一直希望在大湾区题材领域深耕,多维度、多元化地讲述大湾区的故事,讲好中国故事。《湾区儿女》《青春之城》是我们打造的‘湾区三部曲’中的第一、二部。在创作中,粤港澳三地的艺术工作者优势互补、强强联合,充分体现了粤港澳之间的合作成效。”
随着港产电视剧在内地的受欢迎程度显著增加,带来积极的合作前景需求,作为港剧桥头堡的TVB,近年也在合拍剧上发力,创新题材中也锚定了大湾区题材。主理两地合拍剧的TVB“77工作室”,与内地腾讯视频、优酷签署了合作框架协议,就影视剧的联合制作展开了深度合作,在两地共同推进的定制剧中,除了一向备受港剧迷喜爱的警匪、悬疑、行业剧题材,也有聚焦大湾区企业家风云的《企业强人》等新IP。TVB合拍剧总监钟澍佳在接受南都记者采访时说:“现在大家谈论港剧,都是以前的经典港剧。我个人强烈希望推出更多符合当下创作水平的精品港剧。港剧要改变以前的工业化思路,善用更多影视工业的专业制作经验,吸纳和采用内地剧集在制作上的优秀资源,比如更好的服化道团队、更好的拍摄器材,还有更多的拍摄资源投入,加深两地影视行业的交流和学习。”他向南都记者透露,今年10月,他带领团队在深圳同时拍摄《反黑英雄》《法证先锋6》和《企业强人》等多部合拍剧,争取将更多具有TVB特色和新时代风貌的“新港剧”带给内地庞大的观众群。
在音乐领域,粤港澳三地的合作交流也十分频繁。由粤港澳大湾区三地共建的首个青年歌手官方大赛——“湾区有新声”2023粤港澳大湾区青年流行歌手大赛8月23日启动,这是一个挖掘、培养青年流行演唱人才的大湾区新品牌赛事。大赛设广州、香港、澳门、网络4个分赛区,得奖选手有机会获得参与粤港澳大湾区主题文化艺术节、综合晚会、大湾区春晚等大型文艺演出的表演机会。
广东省音乐家协会主席金旭庚对南都记者表示:“我们怎么利用湾区便利的地缘关系和文化亲和,吸引更多港澳艺人歌手来到广东发展?我觉得,不是通过你做了几个节目,就能够吸引人才过来,而是我们要在广东这个地方,先把自己的音乐市场做大做强。有一句话说得对:音乐人、文艺人,他们都是候鸟,哪个地方气候好,他们就会往哪个地方飞。只有我们把广东的音乐氛围做好,各方面条件都营造得非常好,各地的音乐人就会自动地过来这里发展。”
纵观近年粤港澳三地文娱合作的发展态势,暨南大学教授晏青分析道:“当前大湾区的文娱合作,可视为三地文娱资源的整合之兴。港澳文娱需要观众市场,内地文娱需要突破内容创作瓶颈,各取所需,呈现良性互补态势。港澳文娱事业的中心北上,一是文娱资源进行市场化配置的应有之义,香港丰富的文娱经验和模式可以在内地落地实践,内地庞大的观众基础也表现出强大的市场潜力;二是港澳市民对内地的认同提升的表现。”
粤港澳三地文娱合作交流呈现勃勃生机的同时,发展过程中又出现了哪些问题、困难与瓶颈?这是三地专家学者、相关机构领导与行业从业者们一直关注的。
内地观众谈起重掀热潮的港乐港剧,常抱着一种看待“传奇国货”的眼光。林林总总的大湾区音乐节目或来自港澳地区的艺人,让内地不同代际的粉丝重拾记忆,在重塑“集体记忆”上的确非常成功。但也存在一个引人思索的问题:带有港味元素的节目,只能用“情怀”或“爷青回”来让观众买单吗?大湾区的文艺作品除了这一传统卖点外,能否放开思路进行创作、研发和探索新的节目模式,以更现代的视角和更开阔的主题,去讲述当下的湾区生活,以触达更广泛的受众人群?
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晏青教授认为,随着大湾区经济融合,“港味”会不断淡化、祛魅,“目前的这种以香港‘情怀’或‘集体记忆’来获取注意力的方式无法长期有效,香港文娱生产能力有待提升,内地文娱创作也要尽快走出‘情怀’路径。” 合作团队需要对节目的模式进行创新,融入更多不同代际、不同风格的香港歌手和新港乐,为港澳地区的新生代艺人的发展提供一种新路径。
另一方面,晏青教授认为,“粤港澳三地的交流机制和惯性尚未健全,文娱交流机制仍然过多依赖于政府或政府授权单位开展某些文化艺术项目交往,还未实现合作常态化。”
合作常态化殊为不易,在这一点上,广东省音协主席金旭庚也感受颇深,在策划举办“湾区有新声” 粤港澳大湾区青年流行歌手大赛的过程中,内地主办方遇到不少困难与阻力,“在粤港澳三地赛区的沟通上面,我们花了很多时间。因为香港、澳门都是实行‘一国两制’,有些在我们广东赛区这边觉得特别顺理成章、该这样做的事情,到了香港、澳门赛区,就不能这样做,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规定和政策。当然这也给我们积累了非常多的宝贵经验,为以后我们继续做大做强这个文化品牌,做了一些积累和努力。”
SP Entertainment (超级娱乐)是澳门颇有名气的唱片制作及艺人经纪公司,旗下组合MFM在2019年以澳门最受欢迎组合的名号打入内地市场,2021年-2023年在中国内地展开“MFM三人行巡回演唱会”,分别在青岛、上海、广州、澳门等地举行;歌手祖丝登上2023央视春晚,联同两岸的青年歌手和成龙大哥合唱,获大众好评。公司创办人罗嘉豪接受南都记者采访时说:“澳门艺人,在国际上的知名度不高,所以我们早年没有太多机会在内地曝光。但自从国家发布了《粤港澳大规划纲要》之后,我们在内地的曝光机会真的多了,很多不同的机构、电视台、媒体等,在举办活动时都会想起澳门,希望邀请澳门的艺人。澳门特区政府也很鼓励并且资助我们的歌手在内地多一点曝光。澳门在大湾区这么多城市里,市场相对比较小,文娱板块相对比较弱,能与大湾区不同城市合作,对于提升澳门艺人的知名度是很有帮助的。”罗嘉豪也提到,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遇到的一些实际困难,“据我所知,港澳台艺人到内地演出有一系列的报批程序,是相当复杂和麻烦的。此外,澳门艺人在内地发展,除了线下曝光,线上曝光也很重要,内地一些线上平台,比如大家喜欢看的抖音等,在实名认证方面,对于持港澳证件的艺人朋友就不太友好了。我们希望国家的一些政策、对港澳台艺人来内地演出的一些手续,可以再简化、优化一点,让港澳艺人可能更便利地回到内地演出。”
发展“大湾区电影”,也是近年的热门词汇。在近年每年的“两会”召开期间,都有来自广东或港澳的委员提出“在粤港澳大湾区内开展更多的影视交流合作”,但在实际操作层面,部分香港电影人会直接与内地电影机构合作;一些“大湾区电影”,可能是“香港制造”,广东参与投资,在创作层面,广东电影人的参与度还不太够。
香港电影工作者总会发言人田启文在接受南都记者访问时说:“大湾区电影应该要发展,大家都说了很久了。但我觉得有几个问题需要解决:第一,大湾区电影是拍给什么人看的?如果要照顾大湾区观众,它是否就等于粤语电影?粤语电影如何解决北方观众的接受度问题?岭南文化有很多可以发掘的题材,但它的市场局限,更适合拍中小型电影,大型电影一定要有商业元素和世界格局,才能推向全国甚至全球。第二,大湾区电影有什么优势?比如审批会不会是一个突破口?大湾区电影一定要有自己的独特定位和优势,不然制作人很难买单。”
在当今世界,文化与娱乐产业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它们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生活,还为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带来了重大机遇。在这个背景下,粤港澳大湾区崭露头角,成为中国乃至全球文娱产业蓬勃发展的一个焦点地区。特别是近年来,粤港澳大湾区的电影合作与交流取得了显著进展,发展势头喜人。
香港浸会大学电影学院创院总监、曾任香港特区政府电影发展基金委员会委员的卓伯棠教授提出了一个引人瞩目的愿景,他认为,中国拥有逾14亿人口,若以美国人口及其电影基地为参照,在北京以外,中国还可容纳三到四个电影中心。他希望广东能够抓住当下大力建设人文湾区的时机,去探索、尝试打造中国南方的粤港澳大湾区电影中心。
卓伯棠认为,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影视产业融合的关键点之一在于先从广东开始,做好广东电影,拍好广东故事,表现广东人的精神面貌和岭南文化的多元多彩。本地政府要抓住时机、积极提倡,珠影等单位应该多投多拍广东电影,民间才会涌起拍电影的热潮。政府如果出电影津贴,扶持本土电影新人,很多人就会愿意投拍本土原创电影,香港、澳门的电影人也会看准时机参与,这样市场才会越做越大。“香港拥有成熟的电影工业和众多电影人才,澳门拥有丰裕的资金,广东又是全国票仓,三地若齐力发展电影产业,粤港澳大湾区完全有条件打造除北京、上海之外的另一个中国电影中心。若要打造粤港澳大湾区电影中心,也需要设立专业的电影节、影展并启动电影周边的相关活动,来带动区内的电影氛围。”
在9月中旬举办的粤港澳大湾区大学生电影周上,与会专家学者共议湾区电影融合发展的思路。其中,中国香港监制、编剧、导演文隽表示,粤港澳大湾区的规划需要做到“分工定位”,香港是大湾区的好莱坞,深圳可以提供基金和后期的技术支持;澳门适合电影节等活动的举办;广州可以作为所有电影项目的核心;佛山、江门、惠州等则着力搭建影视基地。
湾区文娱产业的融合不仅关乎影视制作,更涵盖了广泛的文化领域,如音乐、艺术、游戏等。为了更全面地探讨粤港澳大湾区文娱产业的未来,需要从市场和文化两个关键维度出发,为这一愿景提供更多的支持。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晏青教授提供了深刻的洞察,他认为,文娱产业的内核是市场、落脚点是文化。为了实现粤港澳大湾区影视产业的融合,需要在市场驱动的同时注重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为此,他提出了几个关键方向:
首先,他强调了新文化业态的培育。当前,数字技术为新文化业态的兴起提供了机会,这些新兴领域吸引了年轻一代的兴趣,同时为创作者提供了全新的创作平台。粤港澳大湾区可以投资支持这些领域的发展,培养相关人才,鼓励跨界合作,以拓展文娱产业的多样性。
其次,他强调了人才服务体系的建立。为了有效培养和支持文娱产业的人才,需要建立专门的培训课程、创作工作坊、导师指导等服务体系。这不仅有助于提高从业者的专业水平,还为他们提供了更多的创作机会。通过支持创作者,文娱产业可以培养更多高端技能和创意的人才。
再次,他指出未来的两地合作,目标应该是“讲述湾区故事”。大湾区的观众的心态很重要,对香港的猎奇心理,会过度追求港味作品。只有当大众的湾区意识形成的那一天,湾区故事才会流行起来,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他关注到粤港澳三地合拍的主旋律题材作品,要兼顾市场价值和社会价值,结果往往不尽如人意。要解决这种情况,他认为要给合拍剧减负,“不要负重前行,要轻装上阵,或可扭转局面。”
最后,晏青教授强调了湾区“共同体意识”的提升。他认为“工夫在诗外”,除了制度、政策上的优化、推进,湾区内部凝聚起共同体意识,也是对融合发展有着助推作用。“大湾区文娱发展的各种资源要有效协作起来,互联互通非常重要。目前的这些合作或融合的尝试是十分宝贵的,文娱产业要达到较成熟的融合度,需要三地在个人、公司、政府之间形成有效的协作。粤港澳大湾区比东京湾区、旧金山湾区等都要大,互通互联还有很好的路要走,目前四个核心城市之间存在竞争,都要考虑自己城市的工作重点。如何求解最大公约数,是各城市联结的症结所在。”
总而言之,粤港澳大湾区在文娱产业的融合发展方面具有巨大的潜力。各方的愿景和建议为实现这一目标提供了关键方向。通过市场驱动、政策的利好和多方的协调,粤港澳大湾区有望成为中国文娱影视产业的新高地,在国际舞台上为中华文化的输出做更大的贡献。
优酷会员5.9元/月,8.9元/2个月,请点本站上边链接购买
2023年10月31日 04:48:02
随机账号机器密码:
39WP247lzO9 YS5
06YV PJ87ky287Ruq
61XN134xvW AO82hz08
29HG418v II78
91OQ624pbK PF22y
11QR50 YW50yh419Tiff
27HS111rtE3 ZV5
会员登录关闭
注册会员关闭